镇海老城未来会怎么变?这份刚通过评审的规划不得不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镇海老城,
坐落于东海之滨,
甬江之北。
独特的山海格局,
令镇海老城自唐朝建制以来虽然几经兴衰,
但仍延续了千年。
日前,
《镇海老城保护与更新实施规划》
通过部门暨专家评审。
虽还不是完全定论,
但这份基于镇海老城现状打造的科学规划,
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遗存,
以有机更新的理念开展整体提升,
修复老城生态环境,
促进老城服务功能转型,
再现镇海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。
置镇1190余年镇海老城,是有历史的城
①宋朝设置市泊司、海上贸易人员众多、种类多样,兴盛至极。
②依托山海之势,居东海海防中枢,镇海老城在明朝设便设守御千户所、造定海卫、筑威远城,抗倭名将辈出。
③作为河运、海运的交汇点,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碇港。
④兴建学校,崇儒兴文,同样是商帮故里、重教之邑,在民国时期镇海县城的学校就达到18所之多。
现在的镇海老城,是面临选择的城,当往日的繁华与地位褪去。
老城,路在何方……
《镇海老城保护与更新实施规划》将以东海、甬江、威海路-隧道路围合的14.3平方公里的用地为空间载体,谋划老城的未来发展之路。
目标定位
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下,镇海老城将以“江海门户、书香智城”为目标,“环杭州湾产城融合示范基地、宁波滨海甬江人文魅力古城、甬江科创走廊综合服务中心”为定位,通过产业、空间、交通、设施配套和绿化开放空间五个方面推动老城的转型和提升,并通过项目化的方式落实。
产业提升
镇海老城北侧依托物流枢纽港的港口转型和产业体系重塑,打造宁波北部沿海产业带港口转型的前沿阵地;南侧通过老城区在智慧、文创、教育等方面的产业培育,形成甬江科创走廊上创新驱动的支撑平台。
最终通过物流枢纽港和老城区之间的政策、经济、人口、空间等方面的互相支撑,实现镇海老城南北的产城融合,从而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。
空间整合
一轴:产城融合轴
三心:滨海智造中心、智慧物流服务中心、城市文化中心(文化客厅)
三带:滨海智造带、生态过渡带、滨江文化休闲带
三区:滨海智造转型示范区、江海物流转型枢纽区、科技汶川综合服务区
规划南北形成产城融合轴,为老城的发展脊梁;从南至北于核心空间规划城市文化中心、智慧物流服务中心和滨海智造中心;依托三层带状空间依次规划滨海制造带、生态过渡带和滨江文化休闲带;结合用地属性和功能规划滨海制造转型示范区、江海物流转型枢纽区和老城人文科创综合服务区。
风貌保护
一带:滨江景观带,通过滨江慢行道、停车设施优化和节点改造等方式提升滨江景观品质。
一路:环城游步道,以环城绿道作为串联,以空间和体验为特征提升老城慢行空间。
一园:文化广场,通过轨道出入口改造、大会堂地块改造和广场内的品质提升塑造老城文化客厅。
交通通达
优化对外通道,提升区域通达性——
①完善疏港通道,促进港城交通分离结合杭甬复线高速公路建设契机,加快北环路(绕城高速至杭甬高速复线段)的建设,承接后海塘区域对外货运交通功能,促进港城交通分离、客货分离。
②增加联系北仑小港区域通道,促进区域统筹发展在现有招宝山大桥、甬江隧道的基础上,加快镇浦路(镇海至小港段)过江通道建设,增强与北仑小港片的联系。
调整区内路网结构,合理路网布局——
①随着杭甬高速复线及北外环路的建设,建议将区内靖远路和雄镇路“Y”型快速路改为主干路,部分与北仑间货运交通调整至边缘,减少快速路对区内地块的分隔。
②提升南北向林庙路道路能力,结合用地更新,改造林庙路谢家小区(三角地)节点,提升后大街以南段道路等级,形成南北向贯通的干道,提升区内道路南北向通行能力。
③区内形成“七横六纵”干路网结构老城内部南北依托隧道北路、聪园路、林庙路、城河路和滨江路组织交通;东西向主要依托后大街、城河路和滨江路组织东西交通。
完善轨道接驳
①将轨道出入口延伸进入站点周边地块,促进轨道与地块的一体化开发。利用地下通道、二层连廊等形式实现轨道站点与周边地块的无缝衔接,并引导用地TOD开发。结合周边道路的绿带、慢行道,形成连续、舒适的慢行系统。
②增加微公交循环线,扩大轨道辐射范围围绕聪园路站、胜利路站各形成1条微公交循环线,分别串联站点周边的主要功能区块和居住小区,扩大轨道服务半径。
③结合城区公交、微公交、接驳停车、共享单车/自行车和特色三轮车,形成独具老城特色的交通组织新模式。
缓解停车难
利用老城内现状空置地新增5个路外公共临时停车场,分别为立人中学北、中国银行南、邬家弄停车场、渡口停车场及沿江路停车场,新增停车位499个。
对中医院北、龙赛体育中心东等2个停车场进行内部挖掘,来缓解停车位供给矛盾,增加停车位107个。
来源:甬派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